時間:2021-03-03 16:45:13 來源:網絡轉載 觸屏頁
隨著中醫腫瘤學的發展,中醫在癌癥治療上的獨特效果已經獲得了業界的肯定和越來越多患者的認同。那么中醫腫瘤治療怎樣才能取得預期效果,最大限度地實現抑癌保命的目標?武漢國粹中醫腫瘤首席專家、中國抗癌協會抗癌藥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陳向榮主任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與西醫的手術放化療、中醫的峻攻峻補相比,以調理陰理平衡為特色的中醫微調平衡法可在臨床上獲得更好的效果,可獲得更高的存活率。
調理陰陽平衡,是中醫治癌取效關鍵
陳向榮主任介紹說,癌癥是一種慢性病,其形成過程可能要經歷幾年甚至數十年之久,所以出現癥狀時,基本就到了中晚期,這也是癌癥難以治療的根本原因。癌癥發病的漫長過程決定了癌癥是全身性疾病,瘤體只是癌癥的局部表象。
盡管癌癥的病因并沒有被完全破解,但這樣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和性格,如長期熬夜、長期抽煙飲酒、長期偏食,以及長期心里苦悶、長期心里壓力大等等,已被公認會導致身體的自我調節、自我免疫、自我修復能力下降。癌瘤的發生,正是這種長期偏離恒定值、得不到自我修復等因素造成的。
既然陰陽失衡是導致癌癥形成的原因,那么我們就要想辦法來恢復平衡。西醫想方設法圍剿、堵殺癌細胞,而中醫則從整體出發,著眼整體和全局,通過調理機體內部陰陽平衡,達到協調臟腑、調和氣血、化痰利濕、通經活絡、健脾和胃、補氣養血、扶正固本之目的,實現治本的目標。
調理陰陽平衡,應遵循三個原則
陳向榮主任認為,在癌癥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正與邪的斗爭始終沒有停止過。中醫治癌在用遣方用藥時,務必要注意患者體質,循序漸進,徐徐圖之,切不可操之過急、事與愿違。當機體正氣充足時,當以祛邪為主。一旦邪氣猖獗、正氣虧虛時,則應以扶正補虛為主。在癌癥治療整個過程中,應該讓祛邪服從于扶正,因為治愈癌癥更需要喚起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和康復功能,更依賴于激發患者自身的抗癌力量。在任何時候,攻癌祛邪都不能以損害患者的免疫功能為代價。所以在調理陰陽平衡時,首先要處理好扶正與祛邪的關系。
其次要注意顧護脾胃。陳向榮主任提醒說,惡性腫瘤主要病理特點是正虛邪實,而腫瘤形成后加劇正虛,《醫宗必讀》所說的“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正是這個意思。正虛包括不同臟腑的虧虛及氣血陰陽不足,而諸虛之中又以脾虛至為關鍵,脾胃居中焦,為人體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功能正常,正氣強盛,則邪不可干,腫瘤就會受到抑制;一旦脾胃虛弱,則腫瘤就會進一步發展或是發生轉移。
腫瘤患者術后或因出血量多或是創傷較大,可出現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脹不適等脾胃虛弱、氣血虧虛之證。而放療時產生的口干乏津、咽痛、惡心嘔吐等,也會損害脾胃功能;化療則會引發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脹腹瀉等脾胃虛弱、濕邪內蘊之證,使胃氣不和、升降失常。這時應應使用益胃生津、益氣養陰、清熱解毒之法,以減輕放療毒副反應,起到減毒增效的作用。
再就是要遵循“急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陳向榮主任介紹說,就人體與癌毒而論,人體是本,癌毒是標;就癌毒與癥狀的角度說,那么癌毒是本,癥狀就是標。在癌癥治療過程中,當病情危重時,就要及時處理,先治療急癥,以免危及患者生命。比如消化道腫瘤或肺部腫瘤一旦出現急性大出血,此時其本雖在癌腫,出血卻是標,如果不及時止血,患者就會有生命的危險。這就是“急則治標”。
面所謂的“緩則治本”,乃是說當患者的病情較平穩、暫無急重證候時,就要針對癌腫進行治本。因為不管如何,抗癌消瘤畢竟是腫瘤治療的第一要務。
【專家簡介】
陳向榮:湖北省國粹中醫腫瘤首席專家,中國抗癌協會抗癌藥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傳統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抗癌協會專業委員。
擅長項目:
擅長中醫治療肺癌、胃癌、食道癌、肝癌、鼻咽癌、骨癌、乳腺癌、宮頸癌、淋巴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膽管癌、胰腺癌、腸癌等各種中晚期惡性腫瘤診斷有獨到見解,采用扶正祛邪·抗癌消瘤技術讓眾多腫瘤疾病患者得到了治療,所謂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扶正祛邪·抗癌消瘤體系通過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疏經通絡等方式,消除邪氣對人體的侵犯、干擾和對正氣損傷,以保證正氣的恢復,邪去正自安。該項技術受到患者及家屬的高度贊揚,深受業界同行的認可。
該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人民健康網觀點,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予以刪除!